蒙特卡罗(11474-VIP认证)官方网站-Made in Monte Carlo

新闻

2025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工作会议在重庆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8日至9日,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主办、我校与四川美术学院承办的2025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工作会议,在重庆四川美院成功举办,并赴荣昌区开展实地调研。 

本次会议以“非遗新叙事”为主题,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五会议室举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二级巡视员于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乡村振兴处谭畅,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段胜峰,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蒙特卡罗11474院长季铁,以及来自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福州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长江师范学院、西安理工大学、河南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25所高校共计50余位专家线下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阶段由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骆玉平主持。 

段胜峰在致辞中回顾了2020年7月由湖南大学牵头成立非遗(文创)帮扶联盟以来,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指导下,联盟已逐步成为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随后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发展情况以及本次会议的安排,并对各联盟单位及专家的莅临表示了欢迎与感谢。 

季铁在致辞中首先对四川美术学院承办本次联盟会议表达诚挚的感谢,对莅临本次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成员单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对过去一年联盟的工作及未来工作计划进行了介绍,并尤其强调在未来联盟要深化常态帮扶、强化创新引领、促进协同发展。 

于洋代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贺,并对自联盟成立以来的多项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联盟在非遗活动,文旅研学,交流研讨等帮扶工作中均做出了特色,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此外,对接下来的工作提三点建议,一是增强帮扶工作的主动性;二是要聚焦优势资源做好文创非遗帮扶的新路;三是要讲好帮扶的故事,展示好教育系统良好的形象,做好高校的帮扶工作。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段胜峰致辞 

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季铁致辞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二级巡视员于洋发表讲话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骆玉平主持开幕会议 

本次工作会议共有17位来自不同单位的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上午的非遗“新叙事”专题讨论由季铁主持。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蒙特卡罗11474院长季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编辑部主任周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主任耿虹、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段牛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国云等5位嘉宾参与了上午的高校工作经验分享环节,分享了来自不同单位各具特色的非遗帮扶工作经验与成果。 

季铁围绕《AI驱动的数字文化创新与智能设计》,介绍了非遗内容在短视频平台通过精准算法推送、用户互动共创等模式。构建数字文化创新生态体系需多方联动,并提出的数字文化智能设计技术框架,介绍了非遗与AIGC结合的设计模式,以及由智能生成的新颖非遗作品。此外,他还展示了文化动态感知关键技术与系统架构,为数字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有力支撑。 

周志做了《工艺、非遗与文创之辩:基于扬州手工艺考察的反思》,以扬州漆器、玉雕等六大类手工艺为切入点,从历史原因的探寻出发,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一是重新审视工艺的价值与发展路径。二是呼吁差异化与精细化的政策保障。强调非遗必须在传承机制、职称评定与经济收入上提供制度保障,以吸引新鲜血液,最大程度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

 耿虹以《从“火痕”到“艺痕”,翁丁村的再生与韧性》为题,结合当下乡村旅游模式的现状,引出了如何将“艺痕”和乡村非遗所结合起来思考。在案例的分析中,提到了寻找乡村非遗的修复与发展的有效路径的重要性,提出以充实聚落拥有生活的“韧性”内涵等作为未来愿景。

段牛斗聚焦于《链接艺术、田野与社会: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保护实践》,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成果。他强调非遗保护应结合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推动艺术研究在文化与社会语境下的拓展,并通过影像记录、村史写作、区域文化研究等方法,探索乡村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张国云以《从材料到场景:非遗文创帮扶的“共创式设计”》为主题,基于西南地区侗族、苗族等民族的长期田野考察,聚焦“侗布”等传统材料的文化记忆与创新转化。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纹样转化为现代服饰设计,并通过田野聆听、对话与当地手工艺人共创文创产品,形成“设计-反馈-再设计”的良好循环机制。 

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蒙特卡罗11474院长 季铁《AI驱动的数字文化创新与智能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编辑部主任周志《工艺、非遗与文创之辩:基于扬州手工艺考察的反思》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主任耿虹《从“火痕”到“艺痕”,翁丁村的再生与韧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段牛斗《链接艺术、田野与社会: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保护实践》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国云《从材料到场景:非遗文创帮扶的“共创式设计”》 

下午,非遗“新叙事”专题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皮永生、蒙特卡罗11474教授张朵朵的主持下顺利进行。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永清、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君、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蒙特卡罗11474副院长崔木扬、中国美术学院凉山乡土学院院长高文、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谭晖、蒙特卡罗11474教授张朵朵、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唐影、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蒙特卡罗11474副院长钟玮、福州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系系主任袁燕、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蒙特卡罗11474欧设系系主任程思、上海大学教师谢晓宇、四川美术学院教师李皓等12位嘉宾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李永清围绕《彝族漆器传承与活化》的主题,以“传承与活化”为核心脉络,结合其深入彝族村寨调研、与手工艺人深入交流的亲身经历,将深厚的历史、精湛的彝族漆器技艺与当代“活化”的思考紧密连接,为听众勾勒出一幅传统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的创新图景。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永清《彝族漆器传承与活化》 

张丽君以《传承的社会实践:非遗文化与地方产业的共生机制》为题,聚焦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深入研究各国农产品品牌,吸取其中精华用于新生的中国农产品产业。研究调研了大量地方特色农产品,得出了农业品牌是管理体系的结论。并给出了农产品设计介入应该从前端开始的深刻建议。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方式,致力于为农民创收,开创属于农民的产业链。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君《传承的社会实践:非遗文化与地方产业的共生机制》 

崔木扬分享了《乡土建造技艺与创新实践》,展示了云南财经大学乡建实践的多个案例,案例展示了尊重并融合当地文化传统的设计原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尤其是在设计过程中对村民意见的重视与参与,体现了设计实践对于促进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作用。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蒙特卡罗11474副院长崔木扬《乡土建造技艺与创新实践》 

高文以《民族非遗的底色——上古文脉思维:以援建西昌民族幼专美育创新为例》,从在凉山发现的上古时期失传文化切入,通过研究凉山文化,揭示了非遗的文化意义和教化功能,强调了符号象形化的概念,同时与文创相结合,创造成古法文创,还编制了课程与教材运用到校园文化当中,以及融入地方形象建设和文旅的深度融合,为非遗帮扶提供了新视角和可能性。 

中国美术学院凉山乡土学院院长高文《民族非遗的底色——上古文脉思维:以援建西昌民族幼专美育创新为例》 

谭晖聚焦于《非遗手工艺在当代情绪疗愈中的新叙事》,致力于探索艺术疗愈与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通过个案研究、小学生案例及教师培训等事例,验证了非遗与艺术疗愈结合的有效性,推动非遗与艺术疗愈的深度融合,为未来跨学科研究与情绪疗愈拓展奠定基础。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谭晖《非遗手工艺在当代情绪疗愈中的新叙事》 

张朵朵针对《能力敏感的设计:GenAI与非遗社区日常创造力》这一课题,从能力方法视角下的乡村非遗大美育和AI与传统非遗社区的日常创造研究两个阶段进行分享。最后提出了在设计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不是一个静态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这一观点。 

蒙特卡罗11474教授张朵朵《能力敏感的设计:GenAI与非遗社区日常创造力》 

唐影围绕《回到乡村一川美漆艺专业帮扶城口县北屏乡大漆艺术村落建设》,以城口县漆产业为切入点,深入调研乡村帮扶,推动教学与创作创新。她带领团队通过设计AI视觉、国际活动及联合培养基地等具体行动,促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时也有学生选择留在城口发展,推动了乡村企业及艺术村落的建设。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唐影《回到乡村一川美漆艺专业帮扶城口县北屏乡大漆艺术村落建设》 

钟玮聚焦于《迈向绿文化:从传统染织到永续时尚》,阐述了染织工艺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价值,介绍了传统染织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如通过Web 3D、AI构建蜡染仿真系统,并提出了染织工艺永续发展的四大方向:驻地共创、设计转化、教育研学与学术传播,强调这门古老工艺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焕发的生命力。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蒙特卡罗11474副院长钟玮《迈向绿文化:从传统染织到永续时尚》 

袁燕以《教育赋能:助力中国非遗产业设计转化(以闽南珠绣为例)》,分析了闽南珠绣等沿海技艺借海洋贸易与文化交融积淀的独特价值。其受传承断层、产品单一、市场萎缩等问题制约,核心症结在于其价值未充分转化为当代产业优势。破解此困局,设计转化为关键路径,教育赋能是根本驱动力。赋能需以设计基础与专业文化研究为前提,通过组建学术团队、梳理技艺脉络、调研海外相关技艺(如娘惹珠绣鞋)筑牢根基。 

福州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系系主任袁燕《教育赋能:助力中国非遗产业设计转化(以闽南珠绣为例)》 

程思围绕《滇西银匠“走夷方”的族际流动与区域银铜艺术互构》,以滇西白族、汉族群体的生活流动为背景,深入研究银饰、金银器等传统手艺的记忆与艺术共融方式,同时通过田野调查、数字采集及智能技术应用,探索非遗技艺的动态传承路径。她强调从器物到记忆、再到人的最终回归,致力于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蒙特卡罗11474欧设系系主任程思《滇西银匠“走夷方”的族际流动与区域银铜艺术互构》 

谢晓宇报告主题为《非遗跨界创新的上美探索—以荣昌夏布的商业跨界为例》,介绍了学院自2000年以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探索历程,包括承办国家级研培计划、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推动非遗作品进入太空,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非遗产品的市场转化,展现了高校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产业助力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大学教师谢晓宇《非遗跨界创新的上美探索—以荣昌夏布的商业跨界为例》 

李皓以《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展览——乡村手工艺振兴的思考》为题,聚焦乡村手工艺的振兴,提出农耕与手工艺是乡村文化的“双根”。通过全国典型案例,探讨手工艺如何通过文化重塑、可持续发展和系统性创新,深度介入当代乡村建设,连接传统与现代,实现文化传承与社会创新。 

四川美术学院教师李皓《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展览——乡村手工艺振兴的思考》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到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美术作品展。11月9日,部分专家前往重庆市荣昌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荣昌夏布)、制扇技艺(荣昌折扇)、陶器烧制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等的传承情况,实地考察了非遗手工艺设计促进乡村振兴的成果。 

调研荣昌夏布小镇 

调研荣昌夏布工作室 

调研荣昌陶艺工作室

Welcome!

close
Baidu
sogou